一个合格的记者也应该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
——谢海涛
十几年前,农家子弟谢海涛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走进了新闻界,光荣的成为了一名记者。几经坎坷,几番打拼,谢海涛非但不避艰险、不惧权贵、不贪图金钱,更用他手中的笔揭露丑恶、维护正义。而且,还用他的艰辛和汗水,执着与睿智打造了自己的媒体团队,成为媒体界针砭时弊,关注社会民生,维护法制,捍卫正义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梦想是指引人生前进方向的灯塔
梦想,是指引人生前进方向的灯塔;道义,是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良知和担当。
——谢海涛
太康位于豫东平原,是传统农业大县。历史上的太康名人辈出,东晋太傅谢安、文学家谢灵运更是光耀历史的人物。
八十年代初,河南太康县一家普通谢姓农户里,又迎来了一个呱呱坠地的男婴,这就是谢家的长子谢海涛。小海涛自幼不但聪明好学而且个性豪爽仗义,是远近闻名的孩子王,就算比他大几岁的孩子都对他十分折服,小海涛也一直以侠客自居,周围不管那个孩子受了欺负,他都要伸手相助。
转眼上了中学,少年谢海涛渐渐有了自己的理想,他也慢慢懂得做一个狭义上的侠客是多么的不现实,他觉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己就应该有更高的信念和追求,于是,他决心将来要做一个拥有“无冕之王”称号的记者,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正如乔·贝利的名言: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
有了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谢海涛从此更加刻苦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九十年代末,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三年苦读,让他变得更加睿智和坚强。新旧世纪之交,初出茅庐的谢海涛如愿以偿地进入《周口日报》,成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
在《周口日报》的那段日子里,作为记者的谢海涛整日天南地北的跑,采访、写稿、发稿忙的不亦乐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尽管单位离家很近,父母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他几回,有时连过年过节他也在外地出差,慈爱的父母思念在外奔波的儿子,却只能通过电话对儿子嘘寒问暖。而孝顺的谢海涛又何尝不想念慈祥和蔼又体弱多病的父母呢?但是为了工作也为了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和弱势群体,他只能在放下电话后独自伤怀。
谢海涛从事的都是一些深度报道,嫉恶如仇的性格让他对那些违法乱纪、仗势欺人的企业和个人毫不手软,他手中的笔就像一柄利剑,往往刺的那些违法分子体无完肤,让很多违法分子又恨又怕。很多被他揭露曝光的人更是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甚至有人扬言用一百万买下谢海涛的人头。谢海涛经常收到匿名的恐吓信,甚至还收到过一颗染了血色的子弹。但是谢海涛对此不屑一顾,依然战斗在新闻战线的最前沿。
一天傍晚下班后,谢海涛像往常一样走出单位沿着马路散步,这时他突然发现路旁停着的一辆无牌照的黑色轿车发疯般的向自己撞来,出于本能,身手敏捷的谢海涛纵身跳到路边半米多高的花坛里,黑轿车发出刺耳的马达声绝尘而去。而谢海涛因为仓促应付,也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就在他一瘸一拐的走回宿舍时,他的手机响了,一个公鸭嗓子的男人恶狠狠的威胁谢海涛:“以后再多管闲事,就没有这么便宜!”,说完便挂了电话。
尽管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让谢海涛防不胜防,然而,他心中做一个人民的记者、一个好记者的坚定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谢海涛激情满怀地驰聘于新闻战场之时,噩运悄然降临到生活艰难的谢家。谢海涛尚处于盛年的父亲在一次体检中查处身患绝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病魔无情的折磨着老父亲,但是要强的父亲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居然的要求全家人隐瞒病情。
直到后来,谢海涛意外的知道了老父亲的状况,他从几千里之外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望着身体羸弱的父亲,谢海涛心如刀绞,泪水夺眶而出,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作为长子,谢海涛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陪着父亲四处寻医问药,满指望可以挽回父亲的生命,可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父亲最终还是撒手人寰,把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谢海涛的肩上。谢海涛跪在父亲的遗像前望着尚未成年的两个弟弟,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改变家庭的境况,要让母亲、姐弟们以及千千万万的社会弱势群体过上好日子。
父亲走后,谢家生活愈发艰难,可是谢海涛矢志不渝,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他毅然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开始了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初到北京,为了找工作,谢海涛几乎每天都要跑上几十公里的路去应聘,每到一家单位都要满怀小心接受大小领导们的一系列面试和考核。晚上回来,脚底磨得全是血泡,疼痛让他时常彻夜无眠。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身上仅有的那点钱也花的所剩无几,奔波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变得面黄肌瘦。
为了不让家人知道他在北京过得如此艰辛,他每次和家人通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笑着说“在外面很好”,更多关心的倒是母亲和弟弟们。谢海涛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可以“背起山”的脊梁,和一个“容下海”的胸怀的男人。
转眼身上的钱已经花光了,可是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迫于生活的重压,酷爱新闻且做过记者的谢海涛不得不应聘于一家饭店做了一名服务生。后来他又做过环卫工人、建筑小工和飞机票业务员等多种工作。微薄的薪水使谢海涛恨不能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为节省开支,多攒一些钱寄回去补贴家用,北漂的日子里,他甚至没有吃过一顿早餐。尽管如此节俭,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有一次,谢海涛的房租钱拖欠了好几个月,房东几次催讨,甚至声色俱厉。秉性高傲的他实在没有勇气去面对房东,只得成天偷偷摸摸地出入租房。后来实在没办法,还是郑州的朋友杨再斌汇钱给他,才勉强对付过去。那时,谢海涛几乎每天都吃着白水面条,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固守着一个新闻人特有的信念。
艰难的打工生涯本来就让谢海涛十分窘迫,没想到磨难也接踵而来。就在谢海涛为生活、工作焦头烂额之时,远在家乡上高中的二弟又出事了。二弟本来在学校品学兼优,是学校的学习尖子,可是在高考时二弟因为家境的贫穷而致心理压力过大,居然意外的名落孙山。失落的打击让二弟产生了严重的精神障碍,尽管谢海涛多次带他四处求诊,但是病情依旧是时好时坏,每当二弟清醒时,就会因为拖累了家人而内疚。那天,二弟给母亲留下一封信,大致内容是要帮哥哥挣钱养家,不挣到钱就不回家的话,从此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近十年了,谢海涛每每想起都泪流满面,他自责自己这个大哥没做好,没照顾好弟弟,这也成为他今生最大的心结。
失去兄弟的打击还未使他平复内心的伤痛,谢海涛深爱的女友又提出了分手,决绝地离开了谢海涛。事业再难,谢海涛不惧怕,扛得住。可是兄弟失踪和女友的绝情,确实对年轻的他打击不小,谢海涛有点接受不了现实,仿佛心灵的支柱轰然倒塌一般。他病倒了,孤独的躺在小小的出租房里几天没吃东西,他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样走,不知道自己的信念还能不能再坚持下去。就在这时,王克勤(被誉为“中国第一揭黑记者”)给他发了条短信:“好兄弟,咬紧牙关坚持前行!” 作为怀揣新闻梦想的年轻人,王克勤是谢海涛的前辈,更是兄长,他的鼓励至今让谢海涛心怀感激,也正是这份鼓励让谢海涛的事业之舟重新扬帆起航。
在北京打工的大半年时间里,谢海涛饱尝了北漂生涯中的酸甜苦辣。也许是他对事业的执着和虔诚感动了上苍,幸运女神终于向他露出了微笑,他有幸获得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珍贵机会,从而成为《市县领导》月刊的一名编辑,重新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开创,让理想远航
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客观公正的记录、报道、社会时政、新闻事件,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的真相是记者的天职。
——谢海涛
凭借自身的新闻业务能力和锲而不舍的事业追求,谢海涛先后被聘请到《检察日报》和《中华新闻报》等国家级媒体从事记者、编辑或领导工作。怀着对新闻事业无比的热爱和激情,正义感和使命感,谢海涛时刻关注着基层大众的疾苦和切身利益,关注着国家前途命运、经济建设及廉政法制进程。尤其是在突发和重大新闻事件的调查追踪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2004年,谢海涛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一些社会问题日渐尖锐,矛盾不断凸显,侵害群众利益、败坏政府形象等事件越来越多,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各种利益帮派及黑恶势力。因此,由一些社会深层次问题矛盾所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增多、升级,甚至到了“触目惊心和白炽化”的程度,基层群众上访维权,各类群体恶性事件成为制约社会稳定的因素,使得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深为忧虑。同时,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越加迫切和沉重。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常年活跃在基层事故、事件采访报道一线的新闻记者,他们的人身安全和正常权益时常受到不法侵害。威胁恐吓、殴打、甚至报复剥夺记者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许多优秀记者倒在了新闻采访的第一线。
新闻从业者的艰险境地和日益残酷的现实使谢海涛陷入苦苦的思索,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来,使广大新闻同仁更好的为国家分忧,为百姓维权呢?年轻的谢海涛带着这种强烈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在广大新闻同仁的支持和呼声中,在领导、新闻前辈及相关法律专家、国家记协主管领导部门的协助支持下,大胆地迈出了拓展人生事业的第一步,创办国内首家《中国维权记者观察网》(后更名为《中国记者调查网》)。
创业是艰难的,谢海涛必须自筹经费,可是,尚在事业起步之中的谢海涛自己根本没有多少积蓄。为了追求崇高的新闻理想,为了给新闻同仁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谢海涛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为谢海涛解决了经费问题。
谢海涛用真情搭建起新闻同仁依法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和业务交流的平台,成立“记者之家”和“业余记者工会”,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新闻采写团队。
多年来,谢海涛和他的同事们独家采写、披露了《公开的偷排:湖北楚源化工集团假环保真排污调查》、《一位“军嫂”的控诉:宁安市公安局15万元摆平“优秀士兵”丈夫被警察打死案》、《河南省息县全县教师工资被教育局截留的调查》.《中国人寿异地“变脸”消费者怎能识别》、《神秘的2003110203批号疫苗一特殊腮腺炎患者的异常遭遇》、《优等生亡体“伤痕累累”淮阳一高“11.25”事件真相调查》、《河南柘城:在用暴力上演跑马圈地》、《追忆全国人大代表王维忠》、《河北省栾城县新民居建设“失信于民”责在何方?》、《海南高尔夫雇凶报复血案三年遭搁浅》、《湖南凤凰老县长“58问”为民请命反坐大牢》《河南太康:“菩萨媳妇”陈桂芹》、《祸从天降 我要卖肾救兄》等数百篇广大读者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并多次获奖,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赞誉。谢海涛和他的《中国记者调查网》积极充当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发挥“下情上达”的桥梁纽带,为社会社会公平正义鼓与呼。
在长达八个春秋的创业岁月里,网络新闻事业举步维艰,但谢海涛和他的团队始终恪守着新闻记者的宗旨与良知。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同志以对国家前途命运高度关注的立场为出发点,为改进民生疾呼奔走、嫉恶扬善、抨击时弊,客观公正的捕捉、及时深入地追踪报道独家新闻事件。
2007年,谢海涛为了揭开华中某县的一个暴力征地真相,多次冒险深入虎穴。结果引起当地某些官员和开发商的强烈不满,甚至打来威胁电话。对此,谢海涛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既然选择了新闻之路,那么就要为捍卫正义而斗争,做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就是实事求是、披露真相!”他坚信黑恶势力终究是压不倒正义的,即便因为揭黑被黑恶势力所害,那他也无怨无悔。
2008年1月,辽宁省西丰县县委书记张志国派人进北京抓记者朱文娜事件发生后,谢海涛于第一时间跟朋友们一道组织法学专家及主流媒体共同探讨此恶性事件及有关“诽谤罪”等法律问题,为后来事件?饩龈?枇撕艽笾С郑?竦昧松缁岣鹘绲暮闷馈?/p>
最近几年,谢海涛和他的团队更加广泛地参与多个影响深远的新闻调查。他个人也经常参与各种研讨会,且尽量挤出时间从事其它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甚至积极参与家乡太康县的招商引资,由于业绩突出,所以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为乡里乡亲交口称赞。
做社会正义和道德的捍卫者
无论是崇高还是平凡,我们团队永远不变的核心宗旨就是做社会正义和道德的捍卫者。
——谢海涛
如今谢海涛已经是著名的深度调查记者,他和他的团队从创建至今已经走过了八个春秋,八年的风风雨雨。谢海涛被众多上访者誉为“中国弱势群体的守护神”,而《中国记者调查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随之不断得到提升和稳固,成为各级领导机关的自省自查和发现问题、解决干部群众及社会矛盾的舆论监督媒介平台。同时,也成为对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行政策法规、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宣传园地。
2005年,谢海涛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帮助浙江一家民营企业讨说法,可是因为案情重大,并且背景极为复杂,对手多方施压并试图打击报复。谢海涛临危不惧,6次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杭州调查取证,多次上书“中南海”,历经千辛最终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和督办,为弱者平冤昭雪争得了权益。
2011年,谢海涛派记者两下湖南湘西,独家披露了凤凰县为民请命的老县长龙保荣被陷害一案,令少数利益团伙、腐败分子和社会恶势力残渣余孽闻风丧胆,起到了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
多年来,谢海涛的《中国记者调查网》俨然就是国家信访局,他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反映情况的百姓,邮箱里每天收到的投诉邮件数百封。谢海涛说:“无论是崇高还是平凡,我们团队永远不变的核心宗旨就是做社会正义和道德的捍卫者。”
在长达八个春秋的创业岁月里,《中国记者调查网》挖出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大要案件,揪出了部分民愤极大、严重影响党和国家利益的腐败分子,令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中国记者调查网》作为公益性网络新闻媒体,吸纳了一大批来自于祖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这些同仁大都有一定知名度,都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牺牲和承担社会道义的新闻撰稿人、资深新闻调查人。谢海涛带领他的优秀团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但他们始终没有被击垮,反而越挫越强!
如今,《中国记者调查网》已经受到国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与多家新闻、司法单位达成合作意向。澳大利亚新闻台、新加坡电视台、香港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采访报道了谢海涛和他的维权团队。
谢海涛和他的团队以弘扬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真实民意,深入调查研究,促进国富民强为己任,充分运用新闻调查手段和方式,及时、客观、公正报道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百姓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成为加强民生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新闻宣传阵地之一。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着,也许不久的将来,这支朝气蓬勃的新闻队伍就是中华民族新闻事业的“中流砥柱”。